大涌人物志丨萧一平:从农讲所走出的中山革命先驱
一生在外奔波
惟愿家国安宁
从农讲所走出的中山革命先驱
站在大涌镇南文村四堡街祠北巷一处荒废的空地上,年过八旬的余均石感慨万千,他想起了49年前的一个傍晚。时年33岁的余均石怎么也没有想到,期盼已久的舅公萧一平出门漂泊几十年,终于抽时间回家看看了。遗憾的是萧一平在家仅呆了两天,此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在余均石的印象中,为了信仰的事业,舅公一生都在奔波,是那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图家国安宁的人。
忆往昔
为革命事业
他放弃国民党高薪职位
提起舅公萧一平,余均石感慨万千。
2月26日,元宵节,我们费尽周折,终于约访了余均石老人。
余均石简要介绍了舅公的情况后,将我们带到了萧一平的“故居”。说是故居,实际上只是包夹在新房丛林中一处七八十平方米的空地。二十多年前,空地上的老宅子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再没建新房。如果没有余均石老人在场,即便是周围的老邻居,谁都不知道这里就是革命先驱萧一平儿时住过的地方。
萧一平,1902年出生在大涌镇(原隆都)南文村。大约15岁初中毕业后,跟亲戚去到上海兴华制鞋厂做工,几年后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爱国热情高涨的萧一平考入由陈独秀等人以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的“宣讲员养成所”,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习新文化知识。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为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共产党员彭湃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提议倡办农讲所培养“农民运动人才,使之担负各处地方实际的农民运动工作”。同年7月3日至8月21日,第一届农讲所学习班在广州开课,三名中山籍青年萧一平、梁功炽和郑千里参加了这期学习。进入农讲所学习之前,萧一平曾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商民部、农民部工作。
在商民部工作时,他每月的工资已经有70多元,收入可观。不过,萧一平认识到:革命没有农民参加是不行的,只有把农民发动起来,革命才能成功。因此,听说农讲所要开班,萧一平果断辞职参加。
萧一平的入学介绍人杨匏安曾与他交谈:“毕业后去搞农运,每月工资只有30元,收入又少又艰苦啊!”萧一平答道:“为了革命,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就这样,为了革命事业,萧一平放弃了商民部的高薪,进入第一届农讲所学习。
据《中山党史》第一期记载,萧一平毕业后,彭湃(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让他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随同省长廖仲恺到香山县九区大黄圃视察农运情况,这给了萧一平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廖仲恺离开香山时,特意让萧一平留下来开展农民运动。随后,萧一平与几位同学一起,排除万难,在香山县麻子乡(今南朗、开发区一带)成立了珠三角地区首个农民协会。
1925年初春,萧一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广东省农民协会在广州成立,23岁的萧一平出任秘书长,遇到重大问题可向广东区委汇报,他还在中共广东区委农委内任委员,参加领导广东农运工作。
他带队伏击日军
全歼120人重装中队
萧一平幼时的居住地,如今只是一片空地。
能约访到余均石,萧添祥帮了我们大忙。萧添祥原是大涌镇一间学校的校长,退休后被邀请到史志办编写《大涌志》,因为负责人物志部分,就注意到了萧一平。“到中山市档案馆查阅史料时,我发现萧一平的政治性质前后有矛盾,于是就对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查证。”萧添祥说,当时联系到了萧一平的儿子萧天佐,询问其父相关情况,继而从萧天佐手中得到了萧一平亲手写的个人简历及相关佐证资料。萧添祥将这些非常宝贵的史料复印整理,形成萧一平的个人档案,收录于大涌镇档案室。萧老说,他已年过八旬,具体细节记不清,建议记者到大涌镇档案室查阅。
在档案室工作人员的细心查找下,我们见到了萧一平亲笔书写的“萧一平简历”。与其说是简历,不如说是自传,字迹密密麻麻,足足6页,记录人生最重要的过程。
关于参加大革命的情况,萧一平记录得较为详细。
1927年,风雨飘摇岁月,组织派萧一平到澳门负责联络党团员,开展革命工作。数月后,他奉命赶到汕头,欢迎部分南昌起义将士,不料到达时,汕头已经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萧一平只好借道厦门前往香港。特务获得情报,追至香港,萧一平不得已流亡越南西贡,即今天的胡志明市。
即便到了异国他乡,萧一平的爱国救亡热情依旧不减。通过种种途径,他联络到了和他一样流亡西贡的中共党员刘一声、黎越庭、江伟恩等,他们一边做工,一边开展反蒋抗日宣传。1932年,淞沪抗日战争爆发,萧一平用“东风”作为笔名,在《华侨国民日报》发表社论等文章百余篇,筹集几十万元经费,支援十九路军奋勇抗日。他还牵头在西贡开办工人夜校,团结引导大批华侨参与革命。
时间来到1934年底,为找到党组织,更好地参加抗日救国斗争,萧一平返回上海租界,在中华日报担任记者,继续通过手中的笔扩大抗日宣传。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萧一平立即辞职参加抗日。
他申请来到上海战区难民移植协会,任务是将战区的难民转移到乡村拓荒种地,解决生活困扰,但任务遭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而搁浅。
是年春,萧一平被党组织派到海南省海口市,担任抗日救国会秘书,继续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两个月后,萧一平被国民党发现,就在下令逮捕的晚上,他幸运逃脱,回到广州。
联络到党组织后,萧一平被派到惠州市博罗县,继续开展抗日工作。在这里,他的军事指挥智慧得到发挥。一日,萧一平带队到博罗县龙门一带截击日军,与他们配合的是熟悉地形的当地群众。待日军120人的钢炮中队进入伏击圈后,萧一平一声令下,发起猛攻,给了日军迎头痛击,钢炮中队全被歼灭。
此役不仅收获两门小钢炮,5挺机枪和几十支步枪,还获得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以及作战地图,极大地鼓舞了博罗居军民抗日的士气。
为获得更多情报
他当了几年伪县长
通过简历,萧一平还自曝了一段做伪县长的特殊经历,背后的良苦用心令人敬佩。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萧一平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他就被钉到哪里。
1940年4月,组织将萧一平派到上海租界,担任中兴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实际上组织给他的任务是以此为掩护,做地下党工作。当时,上海租界已经被日军包围,萧一平想了很多办法,也难以见到联系人,于是他另辟蹊径,向先施、永安等四大百货公司的员工宣传抗日救国运动。期间,永安公司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李实发现情况后,主动联系他,萧一平这才找到党组织。
1944年底,为彻底消灭敌伪,萧一平主动向党组织申请,希望到安徽凤阳县开展地下党组织工作,配合淮河一带的新四军打击敌伪,得到批准。
去凤阳县后,萧一平被安排到了县政府工作,任建设科长。期间,萧一平将收集到的情报及时通过单线联系人送到新四军手中。准确及时的情报让新四军取得多场战争的胜利,敌伪部队龟缩在淮河南岸,不敢贸然进攻。
次年5月,凤阳县伪县长升任省民政所长,希望萧一平接任。党组织认真考虑后,同意萧一平接任伪县长。地位提高后,萧一平可随意出入日伪各部门,出席省级会议,搜集的军事情报更加及时准确重要,对新四军的帮助越来越大。
新四军攻打蚌埠时,萧一平甚至绘制好了伪军驻军地图,帮助新四军制定了里应外合的作战计划,此役一举大获全胜。事后,萧一平撤回上海,继续做地下党组织工作。
念相逢
他热爱家乡
关心家乡的发展
萧家大门。
余均石从兜里取出一把钥匙,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开位于大涌镇南文村四堡街祠北巷31号的大门。余均石说,萧一平的儿子两年前去世,打这以后,很少有人进去过。
院子不大,左侧是一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右侧是一片荒废的空地,杂草有一人多高。按照祖上的划分,荒地位置是萧一平的宅基地,而平房位置则是他哥哥家的。余均石说,记忆中,自己只见过一次舅公,时间大概是1972年。得知萧一平要回老家看看,一大家人都很开心,以为萧一平会西装革履,皮鞋擦得锃亮,没想见面时他穿得相当普通。“他说话非常斯文,和蔼可亲。唯一与我们长辈不同的是,口袋里装有一块怀表,时不时会掏出来看一下时间。”余均石回忆说,舅公这次只逗留了两天,但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他很关心和热爱家乡,还特意看了看南文的变化,询问了南文的发展情况。
两天的接触中,余均石知道了新中国成立后舅公的一些情况。萧一平婉拒了组织的安排,自愿要求到最需要的地方教书。后来被组织分配到了肇庆中学任教。1972年退休,1982年改为离休,给予离休老革命的待遇,居住于广州番禺。
“刚刚收到您告知不来参加纪念大会的信,我们研究,您一定要来,因为第一届学员只有您一个人,如果您不来,第一届就没有人参加了……”1986年4月,作为第一届唯一健在的“农讲所”学员,萧一平还被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邀请参加纪念大会。
1990年,从农讲所走出的中山革命先驱萧一平因病逝世。
看今朝
家乡是“亿元村”
也是“幸福村”
萧一平所关心的家乡发展日新月异。
萧一平故居所在的南文村位于大涌镇中心区,萧姓是南文村的大姓。南文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南文村就成了大涌镇的首个“亿元村”。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山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工厂落户大涌。工厂快速增加,外来人口大量聚集,终因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了卫生和治安等问题。
为治理这一难题,南文社区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由集体出资,兴建一批宿舍楼,部分租给辖区企业,部分交给第三方公司运营。同时,要求规定村民不得将空置房屋出租。至2018年底,社区的集体物业快速跃升至30万平方米,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村民红利快速增加,村居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老有所养是老年人依靠社会和家庭能够得到所需的生活照顾和经济、物质保证。在南文村采访时,我们见到的许多老年人精神状态都很好,打理完家务,大家就相约到老年活动中心娱乐,安度晚年。余均石是南文村老年人协会的会长,虽然年过八旬,但带我们漫步村里的大街小巷时依然步履矫健,身板硬朗,背也挺得很直。接受完采访,我们想载余老回到老年活动中心,但被余老婉拒:“你们年轻人都很忙,我走路去就可以了!”
据了解,南文社区除了每年给居民送上固定分红外,还是全镇第一个全额为居民购买社保、医保的社区。南文村至今还给全体居民发放电灯补贴,给退休老人发放生果金。即便是老人们外出旅游,也每天有20元的茶水补贴,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居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手记
传承红色精神 助力重振虎威
通读萧一平被水浸泡过的、已经泛黄陈旧的手写简历,我们发现萧一平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换过的岗位不下30份,他当过讲师、干过秘书、做过记者、任过伪县长、指挥过战斗,当然,更多时间在做地下党,做人民的教师等等,我们甚至难以用简历的形式呈现他的一生。
硝烟已散尽,革命精神却永不忘。寻找先驱的足迹,体味到的是共产党员萧一平自始至终不计个人得失,保家卫国的初心。萧一平一生经历坎坷,命运跌宕。特殊革命时期曾被污化为“贪生怕死,逃避革命”,虽然经历苦难、受尽委屈,但他始终没有背叛信仰,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气节体现得淋漓尽致。
时光荏苒,回望那些印在流年里的生命痕迹,缅怀为党的事业不惜奉献自己青春与生命的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必将成为中山继往开来、重振虎威,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编辑 李泽凯 李泽衍 李靖
责编 李亮
编审 丘淑琴
(来源:中山日报,本文由大涌发布编辑部编辑,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